液相色譜常用相關公式
?
色譜法的創(chuàng)始人是俄國的植物學家茨維特( M.Tswett)。1906年,俄國植物學家茨維特發(fā)表了他的實驗結果:為了分離植物色素,他將含有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提取液倒入裝有碳酸鈣粉末的玻璃管中,并用石油醚自上而下淋洗,由于不同的色素在碳酸鈣顆粒表面的吸附力不同,隨著淋洗的進行,不同色素向下移動的速度不同,從而形成一圈圈不同顏色的色帶,使各色素成分得到了分離。他將這種分離方法命名為色譜法(chromatography)。
?
植物葉色素分離實驗
色譜分析法(Chromatography)
色譜分析法簡稱色譜法或層析法,是一種物理或物理化學分離分析方法,該法利用某一特定的色譜系統(tǒng)進行混合物中各組分的分離分析,主要用于分析多組分樣品。
?
色譜圖
檢測色譜分離后組分的響應信號對時間作圖得到的曲線稱為色譜圖
?
?
基線:在一定色譜條件下,僅有流動相通過檢測器系統(tǒng)時所產(chǎn)生的信號的曲線,稱為基線,如圖中ot線。實驗條件穩(wěn)定時,基線是一條平行于橫軸的線;基線反映儀器(主要是檢測器)的噪聲隨時間的變化。
?
? 峰高:色譜峰頂點與基線之間的垂直距離,以h表示,如圖AB’線。
?
?區(qū)域寬度:色譜峰的區(qū)域寬度直接與分離效率有關。描述色譜峰寬的方法有三種:標準偏差σ、峰寬W、半峰寬W1/2。
?
?標準偏差(σ):σ為正態(tài)分布曲線上兩拐點間距離之半,σ值的大小表示組分離開色譜柱的分散程度。σ值越大,流出的組分越分散,分離效果變差;反之,流出組分集中,分離效果好。
?
? 峰寬W:通過色譜峰兩側的拐點作切線,在基線上的截距稱為峰寬,或稱基線寬度,也可用W表示,如圖IJ 的距離。根據(jù)正態(tài)分布的原理 ,可證得峰寬和標準差的關系是W=4σ。
?
? 半峰寬W1/2:峰高一半處的峰寬稱為半峰寬,如圖 GH 的距離。W1/2=2.355σ,W=1.699W1/2。
?
W1/2、W都是由σ派生而來的,除用它們衡量柱效外,還用于計算峰面積。半峰寬測量較方便,最為常用。
?
保留值
是用來描述樣品組分在色譜柱中保留程度的參數(shù),并作為色譜定性的指標。其表示方法有:
保留時間
死時間
調整保留時間
死體積
調整保留體積
?
相對保留值
又稱分離因子、分配系數(shù)比或相對容量因子,即在一定色譜條件下,被測組分的調整保留時間(體積)與標準物的調整保留時間(體積)之比。
?
采用相對保留值是為了消除某些操作條件,如流速和固定液流失等,對保留值的影響。相對保留值中標準物可以是被測樣品中的某一組分,也可以是人為加入的某一化合物。
?
保留指數(shù)
I為待測物質i在某固定液X上的保留指數(shù),選取兩個正構烷烴作為基準物質,其中一個的碳數(shù)為N,另一個為N+n,它們的調整保留時間分別為t’R(N)和 t’R(N+n),使待測物質i的調整保留時間t’R(i)恰好于兩者之間,即t’R(N)<t’R(i)<t’R(N+n)。將含物質i和所選的兩個正構烷烴的混合物注入其固定液X的色譜柱,在一定溫度條件下繪制色譜圖。
保留指數(shù)的計算式為:
當相鄰兩個正構烷的碳數(shù)差值n=1時,保留指數(shù)或簡化為:
容量因子與分配系數(shù)
1.容量因子(k)
在平衡狀態(tài)下,組分在固定相(s)與流動相(m)中的質量之比,稱為容量因子。公式如下:
2.分配系數(shù)(K)
在平衡狀態(tài)下,組分在固定相(s)與流動相(m)中的濃度之比,稱為分配系數(shù)。公式如下:
保留值與容量因子及分配系數(shù)的關系
色譜分離是基于固定相對試樣中各組分的吸附或溶解能力強弱的不同,而這種吸附或溶解能力的強弱可定量地用分配系數(shù)K(或容量因子k)值的大小來表示。吸附或溶解能力強的組分分配系數(shù)(或容量因子)大,保留時間長;反之,吸附或溶解能力弱的組分分配系數(shù)小,保留時間短。
聲明:網(wǎng)站文章由恒譜生http://原創(chuàng)或轉載自其他自媒體,引用或轉載本文內容請注明來源!
發(fā)布于: 2024-07-11